从中国北方的渤海到欧洲的黑海,通常大型船只航行一趟需要大约两个月。然而,在90年代末正规配资网,一艘船从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出发,竟然花了近两年时间才到达中国。这艘船就是后来中国海军“辽宁号”航母的前身——“瓦良格号”。
二十多年前,这艘名为“瓦良格号”的航母仍停泊在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,几乎面临被拆解的命运。中国海军通过澳门的商人,以改造赌场为名义买下了这艘船,但它的回国之路充满了波折,整整用了627天才最终抵达中国的渤海。
今天回顾“瓦良格号”归国的艰难历程,我们不难发现,这实际上是20世纪末中国在国际环境中处境的一个缩影。那么,当时“瓦良格号”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?为什么它会被拍卖?又为何在回国途中遭遇重重困难呢?
展开剩余85%苏联的航母发展与瓦良格号的诞生
作为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,苏联在航母方面的表现却并不突出。由于战略考量,苏联早期并未重视与美国在海上的直接对抗,因此“航母”这种进攻性武器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。直到70年代,苏联国力逐渐增强,军备竞赛不断升级,苏联才开始考虑建造航母。
1983年,苏联启动了“库兹涅佐夫级”航母的建造计划,首艘命名为“库兹涅佐夫号”,第二艘则是“里加号”(后来的“瓦良格号”)。这些航母的排水量大约为50,000吨,舰长304米,宽度70.5米,最大航速可达30节,能够搭载40到50架舰载机,船员大约2800人。客观来看,这种设计和技术水平与美国60年代的航母相当,但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,“库兹涅佐夫级”已经算是相当先进了。
然而,苏联的航母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仍受“载机巡洋舰”理念的影响,舰上装备了大量防空导弹和反舰导弹,以提高防御能力。1986年,苏联又在黑海造船厂增加了一艘核动力航母的订单,与“库兹涅佐夫号”一起建造。但到1990年,三艘航母的船体才基本完成。
苏联解体与“瓦良格号”的命运
1991年底,苏联解体,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动荡。各加盟共和国的工业体系也分崩离析,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也因此停工,无法继续建设航母。幸运的是,苏联时期的“库兹涅佐夫号”已完成,俄罗斯海军及时将其拖走,投入使用。而“瓦良格号”和另一艘核动力航母“乌里扬诺夫斯克号”却未能完工。
由于苏联解体带来的财政困难,乌克兰政府决定将“瓦良格号”卖掉。尽管船体已经差不多完成,但它仍然停留在水里,面临着被拆解的命运。于是,乌克兰决定将“瓦良格号”进行公开拍卖。
中国的介入与“瓦良格号”购买之路
中国海军当时正在进行战略转型,试图从“近岸防御”转向“近海作战”,并有意发展航母。80年代以来,海军高层多次提出购买航母的计划,但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、国内经济和技术限制,国产航母的计划一度被搁置。
然而,1995年,乌克兰宣布放弃“瓦良格号”所有权,黑海船厂决定处理这艘舰艇。消息一传出,全球多个大国纷纷表示有兴趣竞购,其中就包括中国。为了避免被外界察觉,中国海军通过澳门的赌场商人徐增平,以开设“海上赌场”的名义注册了公司,成功以2000万美元拍下了这艘航母。
之所以以赌场为名购买,是因为当时中国政府未批准这个项目,且乌克兰方面规定“瓦良格号”不能作为军事用途。中国海军通过巧妙的操作绕过了这些限制,最终将其带回国内。
途中的艰难挑战
然而,接下来的过程更加曲折。2000年6月,“瓦良格号”开始启程,沿着黑海航行,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时,土耳其方面出于政治考虑,不允许这艘没有动力的航母通过。最终,中土两国经过长时间的谈判,达成了一项协议,土方同意“瓦良格号”通行,但却要求中国提供巨额保证金,这一过程耗时500多天。
2001年11月,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后,“瓦良格号”成功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,并在爱琴海遭遇了强烈风暴。在风暴中,拖船失去了与航母的联系。幸运的是,希腊海军及时出手救援,但在救援过程中,一名希腊水手不幸牺牲。经历了这场风波后,“瓦良格号”继续向东行驶,经过地中海、直布罗陀海峡,并绕过非洲,最终于2002年2月抵达中国大连。
重生与改造
当“瓦良格号”抵达中国时,情况相当糟糕。航母外部生满了锈斑和贝壳,内部堆满了垃圾,显然已经是废弃的船只。经过两年的清理和修复,2005年开始,中国对其进行大规模改造。到2010年,改造工程接近完成。
2011年,“瓦良格号”重新涂装并入列海军,正式命名为“辽宁号”。这艘航母虽然是在苏联时期建造的,但对于中国海军来说,意义重大。它不仅让中国海军获得了航母使用经验,也为后续航母的建设和训练打下了基础。随着“辽宁号”入列,更多的航母陆续下水,标志着中国海军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。
如今,中国的航母数量已居世界前列,未来的航母建造计划也在稳步推进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正是那艘从乌克兰黑海船厂出发,经过重重波折才最终回到中国的“瓦良格号”。
文/商学野正规配资网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投研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