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3年4月30日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,我国首艘万吨级远洋货轮“跃进号”开始了它的首次航行。目的地是日本,而让人意外的是,这次航行竟然成为了“跃进号”的最后一次航行。5月1日,“跃进号”在海上沉没了。
沉没消息传开后,日本媒体迅速报道说“跃进号”是被3枚鱼雷击沉的。美国紧急澄清,表示美军并未在该海域活动,暗示沉没可能是由水雷造成的。日本也立刻回应,表示沉没发生在渔场区域,那里没有水雷。韩国也声明与此事件无关。
“跃进号”的沉没引发了广泛关注。作为新中国第一艘国产万吨货轮,它的首航为何会以沉没告终?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原因?
“跃进号”由前苏联援华专家设计,大连造船厂建造。它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大型货轮,载货量达到13,400吨,满载时吃水深度为9.7米,航速为每小时18.5海里,马力达到13,000匹,续航能力可达12,000海里。根据设计,船只不需中途停靠港口,便能直接航行到全球主要港口,并且具有破冰能力。它的航海设备也相当先进,包括我国第一代仿制的电罗经。
1958年9月,建造工作正式开始。1962年,“跃进号”顺利完成建造并进行海试,之后投入试运营。试航顺利完成后,它开始承担中日之间的航线。
展开剩余78%“跃进号”的成功制造令国人振奋,1960年12月15日,国家发行了纪念“跃进号”的邮票。邮票画面中,蓝色的大海上,跃进号正乘风破浪,驶向远方,象征着这艘船的巨大意义。
然而,1963年4月30日,“跃进号”满载货物从青岛启程,驶向日本门司港。首航原本应充满期待,但事情的发展却让所有人震惊。5月1日中午1时55分,“跃进号”发出了紧急电报:“我轮受击,损伤严重”。此后,船只消失在茫茫大海中。当天晚上,船员被日本渔船救起。
这一消息迅速传回国内,迅速引起了领导层的高度关注。日本媒体紧随其后报道,称“跃进号”是被三枚鱼雷击沉的。但美国马上澄清,表示美军当时并没有在该海域活动。由于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复杂,这一事件的真相可能影响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,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。
周总理对此事非常重视,并在5月2日深夜召见了被救回的船员代表。在会上,多名船员提到他们听到了剧烈的爆炸声,像是船体的左舷受到了攻击,并且船只发生了爆炸。有船员表示看到了一些疑似潜艇的黑影,但船长却认为这并不像是鱼雷攻击,更像是船只触礁了。
周总理听后,立即指示相关部门和海军展开彻底调查,查明真相。东海舰队接到命令后,迅速组织了一支10艘船的编队,搭载1097名人员,5月18日,搜寻编队从上海起航,前往“跃进号”沉没地点。
出发前,周总理特别要求,搜寻工作必须提供充分、可靠的证据,不能只是“可能”或“大概”,必须找到“跃进号”的沉船残骸。
在沉船地点附近,有一个被航海者视为“禁区”的地方——苏岩。船长曾提到,“跃进号”当时距离苏岩大约还有10海里,考虑到该海域复杂的水底地形,潜艇不太可能发动攻击。搜寻队决定将触礁作为可能性进行调查。
搜寻人员冒着巨大风险,开始深入调查,借助声呐设备和潜水员的努力,在10天的艰苦工作后,终于在苏岩礁附近找到了线索。潜水员发现了一个长约3.5米、宽不到1米的突出礁石,表面被撞平,周围有岩石碎片,并且在礁石上发现了“跃进号”特有的漆皮。此外,海军还在附近找到了沉船残骸,船体的多个部位出现了破损和凹陷,甚至在破裂的钢板中找到了礁石粉末。进一步确认,这些痕迹正是“跃进号”沉没的证据。
至此,调查团队确定了沉没的原因,并公开了结果:并非鱼雷袭击,而是“跃进号”触礁沉没。随后,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调查结论。
然而,沉没背后却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原因。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,“跃进号”的航迹会随着时间而偏离原定航线,需要通过定期修正来确保航向准确。但在航行过程中,船长仅仅亲自测定过一次船位。尽管三副曾提醒船长船只有偏左的习惯,船长并未重视。而这位船长虽然经验丰富,却已经很久未出海。
航行过程中,船长在该转向90°之前并未及时改变航向,继续前进了半小时,结果发生了触礁事故。调查还显示,触礁后,如果船长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,减缓沉船速度,可能能延缓沉没。但船长的错误判断导致了海水迅速涌入船舱,最终导致“跃进号”沉入海底。
尽管我国曾计划打捞沉船,但由于海域复杂且打捞难度极大,再加上外国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足够购买两艘新的万吨货轮,最终决定放弃打捞工作。于是,“跃进号”静静地躺在深海之中,成为历史的一部分。
全文完北京正规的股票配资公司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合投研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